双一流高校仅3家,山东高校为何“多而不强”?
作者:检测通查重 发表时间:2022-02-24 10:49:50 浏览次数:94
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高校名单,截至2021年9月30日,山东高校共有153所,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四,但“双一流”高校占比不足2%,优质高校数量与山东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。
作为“教育强省”的山东,高等教育呈现“多而不强”的现状,让山东缺失了从源头涵养人才的关键一环。
山东3所高校入选“双一流”
其中,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有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。入选的学科为山东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、数学、化学、临床医学4个学科;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、水产2个学科;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。
从全国范围来看,共147所高校入围第二批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北京、上海、江苏入选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高校数量位列前三甲,其中北京34所、江苏16所、上海15所,三省份上榜的高校总数占全国的44%。广东、陕西、湖北、天津、湖南、辽宁、黑龙江的高校上榜数量进入全国前十。山东与吉林、浙江、安徽处于“同一梯队”,均上榜3所高校。
来看,入围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的147所高校,分布于全国43座城市。其中,高校数量最多的十座城市城均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,分别为:北京34所,上海15所,南京13所,西安8所,广州、成都、武汉各7所,天津5所,长沙、哈尔滨各4所。相比之下,山东省会济南只有1所“双一流”大学,剩下的两所均在青岛。
根据《意见》,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当中,不再划分“一流大学建设高校”和“一流学科建设高校”,旨在引导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,杜绝高校将“双一流”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而盲目扩张升级。相比2017年公布的首轮名单,入围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的高校共新增7所,分别为南方科技大学、广州医科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南京医科大学、上海科技大学、山西大学、湘潭大学。
“教育大省”山东并无新增“双一流”大学,仅有2个学科新晋入选一流学科,分别为山东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和临床医学学科。而一直被誉为传统“高教洼地”山西首次有大学入围“双一流”,一流学科已增加至3个。
2020年年底,山东公布了“双高”建设计划(即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)。其中重点支持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三所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“筑高峰”。目标是对标国际领先高校,强化“双一流”建设,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,引领带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其次,遴选了7所省属高校冲击“双一流”工程,按照排名先后为山东师范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青岛大学、山东科技大学、济南大学、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。7所“冲一流”高校将用5年左右时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,即力争在2026年进入国家“双一流”工程。
“多而不强”的山东高校
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高校名单,截至2021年9月30日,国内共有2756所普通高等学校(不包含港澳台高校)。其中山东高校共有153所,数量位列全国第四,其中本科数量为70所,位列全国第二,本科数量占比为45.75%。
众所周知,山东基础教育发达,全国高考录取率高,而高等教育却并不发达,造就了“山东学霸”走遍全国的传奇,这是教育领域特有的“山东现象”。
高校发展水平滞后,体现在高校培育乏力。据软科发布的“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”,山东共有9家大学跻身全国高校前150名,对比2002年的相关排名,仅有青岛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排位名次提升较高,其余高校要么基本原地踏步,要么明显下滑。
其次,在山东省属高校中,预算经费超过9亿元的就有19所,山东对于高校的投入模式偏向均衡支持,重点并不突出。这点和其他城市有着明显差别,2021年深圳重点支持建设的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经费分别达到了60亿和40亿,远高于同城其他高校。
近年来,人才的流失成为山东不能言说之痛。2020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山东的流动人口共2074.3万人,省内流动人口为1661.4万人,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0.09%,省外流入人口仅为412.9万人。山东对于外省人的吸引力远不及广东、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,这与山东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不无关系。
山东的精英年轻人在高考独木桥上争相涌向“北上广深”,外地人在山东求学选择甚少,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山东丧失了从源头涵养人才的关键一环。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