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双核带动”到“多点支撑”西南大学这样打造“双一流
作者:检测通查重 发表时间:2022-02-24 11:09:55 浏览次数:76
近日,教育部公布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,西南大学生物学、教育学上榜。
如何建设一流学科?这两个“双一流”学科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带动作用?2月21日,记者走进西南大学进行了采访。
两个一流学科底蕴深厚
“两个一流学科底蕴深厚。”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教育部首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西大生物学科一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在重要农作物及经济动物品质形成、器官发育与再生、生物合成等领域深耕细作,取得系列成果。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3个,获品种权11个;大面积推广水稻、油菜、柑桔等新品种52个,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西大教育学科是此次重庆市唯一新增的“双一流”学科,该学科源于1906年川东师范学堂教育科,1952年整合四川大学等9所大学形成教育系科。1981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生,2003年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。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,涌现出了以晏阳初、陈东原、张敷荣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 ,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、中国特色课程教学新发展研究、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与政策发展研究等优势特色领域。学前教育、教育学专业获批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点。
筑巢引凤 搭建“三重一大”建设体系
如何建设“双一流”学科?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认为,“双一流”重在“建设”二字,建成的关键在于人才,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则在于体系的搭建。
在朱德全看来,“筑巢”不仅要“引凤”还要“留凤”。为此,教育学部多年前就启动“三重一大”的建设体系,通过重大项目培育、重要成果奖励、重点平台建设、扩大国际影响力四个方面,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。
比如,该校教育学部一直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及教育部的重大项目,为相关项目培育转化提供了资金及政策的支持,对重要成果给予奖励。在重点平台建设方面,教育学部搭建了国家重点学科、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、学科创新引智计划(111计划)、国家2011协同创新分中心、教育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、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等平台10余个,以此进行人才与项目的双向孵化。
同时,教育学部推行实施四大计划——攀登计划、薪火计划、支撑计划、种子计划,打造多维度、梯队式人才队伍。
在这样的良性体系下,近年来,该校教育学部围绕课程教学改革、学业负担、阻断代际贫困、教师教育、民族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原创性、前沿性、突破性研究,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。其中,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科)一等奖4 项、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、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。近五年,教育学部承担国家、部省级课题330项;出版专著97部;发表CSSCI论文1457篇,SSCI、SCI论文84篇。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。
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科建设新格局
▲2月22日,学生在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中心基因分析室做实验。记者卢越摄/视觉重庆
“教育学、生物学两个学科的入选,对学校有整体带动作用。”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表示,未来学校通过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,带动生命科学、农业科学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竞争力,彰显农业科技办学特色;通过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,促进教育科学、心理科学等领域的发展,彰显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。
同时,西大将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定位要求,结合现有学科特色和优势,优化学科整体布局,带动基础学科、交叉学科整体发展,实现“双核带动”向“多点支撑”拓展,完成以一流学科为引领、基础学科为支撑、交叉学科为突破的学科布局,逐步形成定位准确、优势互补、有序发展的学科建设新格局。
下一步,西南大学还将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模式,加强与市内高校合作,推动资源共享,瞄准乡村振兴、健康中国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,搭建开放合作的学科发展平台,助推重庆培育新兴学科生长点,共同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【来源:重庆日报】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